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特别是肥沃的黑土地还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今年全国两会,事关黑土地保护再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保护好黑土地,农民是有积极性的。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说:“梨树县一直用秸秆覆盖还田的模式去保护黑土地,增加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疏松度,我们合作社也一直坚持在做这件事。”
之所以一直坚持做这件事,是因为保护好黑土地给合作社带来了一系列正向链条式反应。韩凤香告诉记者,土地养得好,粮食就打得多、品质好,随之而来的是秸秆变多了,且又粗又壮,于是一部分可以用于还田,一部分用于发展养殖业,牲畜的粪便还可继续还田,起到涵养土地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合作社延伸了产业链条,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更有奔头。”她兴奋地说。
说起黑土地的保护,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的话匣子也打开了。“我的家乡扎赉特旗,一半多的土地都是黑土地,说起黑土地是真有感情。”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家乡通过秸秆还田以及合理施用农家肥等措施,更好地保护了有限的黑土地。
除了农户的坚持,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比如,飞鹤乳业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以畜禽粪便和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厌氧发酵,制取有机粪肥还田,使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同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遏制了土壤板结沙化。
但目前黑土地的保护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东北黑土地作为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现在面临着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告诉记者,由于只用不养,秸秆离田,土壤缺少必要的有机物质补充,同时面临风、水及冻融侵蚀等因素驱动,导致黑土地退化,有机质下降比较快。
出于对家乡沃土的持续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也看到了这片黑土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力度相对不足,近2/3的黑土区耕地亟待实施保护,已保护的黑土地需要持续巩固成果。另一方面,黑土地耕作层厚度仍然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尚未达到预期保护目标。“就拿黑龙江来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36.2克/千克,黑土地变瘦、变硬问题仍然突出。”冷友斌说。
养好用好黑土地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相信,只有土地好了,农业才能发展,整个产业链才能协同进步。”冷友斌向记者介绍了他的理念。
为了更好地推进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姜明建议,目前东北黑土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大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力度。“虽然修路、修渠、建林等工作都在推进,但针对农田水、土、气精准监测与管控及土壤地力提升还不足,科技含量并不高。”他说。
“实施新一轮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非常有必要。”冷友斌呼吁,应重点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谁参与、谁受益”的保护机制,以进一步扩大保护面积,力争实现2.78亿亩黑土地全覆盖保护。
冷友斌还建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提供补贴,充分利用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提高有机粪肥还田量,提升黑土地有机质含量。